思想-THOUGHT@RESPECT-尊重

大胆思考、分析、求证,尖锐批判! mind change my way and the worl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戒子篇》

thepplway 求真思想博客

把金牛带回家!

求真wordpress新网站的最新文章

国阵金钱政治的逻辑  


如果马华不会算,国阵不会算,难道人民不会算吗?如果我们相信民主政治是比拼政策与政治理念,但是国阵却不断的利用金钱政治来为自己掩饰政绩。这不正说明了,虽有国家机器但是国阵还是以粗暴的金钱交易及恐怖手段(一个人或一班人突然间消失了,失去联络了,难道不恐怖吗?)来避开与在野党以政治论述与自由公平的政治较量。

我个人期待透过民主选举或政治理念的游说(没有金钱收买与暴力),人民必须选择让金钱政治进入历史,然后扶植一个以民为本的良性的政治环境。

国阵金钱政治的逻辑


在瓜丁补选国阵开出大小承诺,根据媒体分析 这数额超过10亿。以小小的瓜丁补选国阵许诺的拨款对比纳吉扶持国家经济的70亿元配套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次在公正党成功得到一位巫统的霹雳州议员跳槽后,巫统加紧了挖角的动作,据说曾经许诺每位跳槽的民联议员将会得到五千万的金钱"奖赏"。

吉打州行政议员报警宣称国阵人士恐吓他和家人的安全,以威迫他跳槽到国阵;数天前也有国阵人士以优渥的条件。

许多的国阵的支持者或许多对916夺权失望的的人认为安华根本没有30多位国阵准备跳槽的宣誓书。但是根据如今报案书与民联议员的声明,不能让我们不怀疑国阵在阻止916夺权成功似乎也利用威迫利诱的方式带队离开马来西亚避免国阵议员跳槽民联。根据一些消息这些表"忠贞"国会议员得到的"安抚金"也不比献议民联议员跳槽的条件差。

既然可以在一个瓜丁补选就动用国库数十个亿的拨款,不难想象要留住更多的国会议员和拉拢更多民联的议员过档,国阵到底要"付出"多少个十亿与百亿来保住政权?

马华在白小课题上周周转转的折腾了8个岁月才花那几十万(不是马华的钱),但是一个州议员与国会议员的身价就已经是千万了。

不知道翁诗杰是如何计算用国家人民的金钱收买与破坏社区学校停止社区学校的启用的对比关系的?

八年的时间,许多的社会人士放下自己的工作为了争取社区学校被重开,他们跑遍各样的大小补选与大选还有各类活动,如果计算全部动员的人数与在庙里上课的师生所付出的额外开支(原本可以在原校上课不用租借货柜上课与八年保校的活动经费等),难道不比一个只占十来天的补选的经费或一个议员的身价?

可是当马华总会长赞扬肯定其领袖重开白小的算盘里却本末倒置的故意算漏了社会公义的代价。如果按保校运动动员人数与活动比较马华的参与不是本小利大吗?一个自诩代表华社的政党如此计算社会运动的社会成本,难怪马华在这数千万(单个人)的身价比拼中不发一言了。

如果马华不会算,国阵不会算,难道人民不会算吗?如果我们相信民主政治是比拼政策与政治理念,但是国阵却不断的利用金钱政治来为自己掩饰政绩。这不正说明了,虽有国家机器但是国阵还是以粗暴的金钱交易及恐怖手段(一个人或一班人突然间消失了,失去联络了,难道不恐怖吗?)来避开与在野党以政治论述与自由公平的政治较量。

我个人期待透过民主选举或政治理念的游说(没有金钱收买与暴力),人民必须选择让金钱政治进入历史,然后扶植一个以民为本的良性的政治环境。

独立新闻在线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0 人怎么说

发表评论

My Random Musings 抓住你想看的......

Powered by Stuff-a-Blog

黄金矿工!

对野蛮与暴力的缄默是一种伤害!

~~我们可以悲观,但是绝对不能绝望!~~You 're never walk alone!

When the Nazis came for the communist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communist.
When they locked up the social democrat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social democra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I did not speak out;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Jew.
When they came for me,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