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THOUGHT@RESPECT-尊重

大胆思考、分析、求证,尖锐批判! mind change my way and the worl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戒子篇》

thepplway 求真思想博客

把金牛带回家!

求真wordpress新网站的最新文章

衣着打扮代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经常我们听到一些长者这样形容被性侵犯的女性,因为衣着不检点所以容易招引性侵犯者的注意。比较之下似乎是如果衣着检点性侵犯者就不容易伤害女性。


当然妇女运动者或者女权运动者则会认为这衣着论是荒谬与干涉女性穿着自由的。他们会说如果你是富有者是否就是活该被抢劫?

我觉得这比较逻辑是有错误的,第一我们不能因为有坏人就否定了其他人的自由,但是提防坏人是我们活在这罪恶之都一个责无旁贷的生活态度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另外我认为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说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不会将出席宴会的衣着穿到野餐露营或沙滩上。同样的我们也不会将泳衣的穿着在公开讲座或其他公开场合上展示。

一个人要获得社会尊重,首先还是得自己先尊重自己,一个人要活的安全自由,首先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没有义务为性侵犯者因为衣着引诱其犯罪而辩护,但是我们却有必要学习自我保护以活的更安全更自在。比如在夜深冷静的街道上我们为自己披上一件外套一来防范伤风感冒,二来也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在黑暗中生活的变态与病态社会的信仰者的侵袭。如果女性都学习防狼术与携带防狼“暗器”为什么却不在幽暗的场合把自己裹紧一些?坏人在暗我们在明,这不需要为了证明衣着打扮与性侵害无关,就逞强好胜的。当然你身边有一位可信任并且体格高大的男性,可能安全系数就会高许多的。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2 人怎么说

  • khengsiong  

    2009年1月12日 11:34

    我绝对赞成女性学习保护自己,但是。。。
    大马天气湿热,穿短裤短裙比较舒适啊!中国人冬天穿的衣服不适用于这里。

    一些资料:
    一: 在大马,大部分强奸案发生在住家或建筑物内,不是你所说的“幽暗的场合”。
    二: 大部分强奸案受害者为马来女性,尽管她们衣着最保守。
    三: 将近一半的受害者年龄少于十六岁,还没到会打扮的年纪。

    如果你不排斥英文,不妨上网搜寻
    WHO National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Malaysia

  • thepplway求真  

    2009年1月13日 19:58

    khengsiong ,

    再多的数据也不能否定不顾安危的生活态度有自毁倾向。

    当然如果密实的衣装或在家里,灯光底下都容易发生强暴案件那些阴暗与衣装不整(如果用衣服是遮掩敏感部位与保护尊严的角度)是否更容易招致危险呢。

    那些女权者只是保护自己穿衣的权利却没有真正保护特别是女性安全的言论是失衡的。

    如果按他们的统计绝大部分女性都被性骚扰伤害,而且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性骚扰还可能升级为强暴与强奸,可见认识与防范是自我保护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他们认为我们的社会足以让女性自爱如何场合及地点都可以随意穿着请他们自己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吧。

    我只是探讨我们不要意气用事,不要以得不偿失的生活态度伤害自身。

发表评论

My Random Musings 抓住你想看的......

Powered by Stuff-a-Blog

黄金矿工!

对野蛮与暴力的缄默是一种伤害!

~~我们可以悲观,但是绝对不能绝望!~~You 're never walk alone!

When the Nazis came for the communist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communist.
When they locked up the social democrat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social democra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I did not speak out;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I remained silent;I was not a Jew.
When they came for me,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